国际眼科时讯
2022-02-14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陈有信教授团队近期于Frontiers in oncology期刊(影响因子6.244)发表题为“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Intraocular Lymphoma”的荟萃分析研究,全面展示了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的诊疗现状。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PIOL)为罕见的起源于眼内组织的淋巴瘤,是一种可致盲且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近年来,关于其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争论始终存在。本研究纳入87项临床研究的1484名患者(图1),通过对现有证据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总结了PIOL的基线临床特征,评估了现有临床诊断方法的效能,并报告了各种治疗策略的疗效和预后,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参考。
图1. PRISMA筛选流程
合并数据显示PIOL患者多数为女性,60岁以上为主,常双眼受累,B细胞型占绝大多数。约19% (95% CI [13%-26%])的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即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在整个病程中CNS受累率为58% (95% CI [54%-62%]),33% (95% CI [26%-42%])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表1)。
表1.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患者的人群分布和临床特征
由于PIOL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隐蔽性较强,故其延迟诊断率高达85%(95%CI[77%-93%]),显著增加了患者CNS转移的风险,对生存和预后不利。因此,根据患者症状和辅助检查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临床表现上,PIOL最常见症状是视物模糊(72%、95%CI[60%-83%]),最常见体征是玻璃体混浊(92%,95%CI[83%-99%]),91% (95% CI [56% - 100%])的患者出现FA/FAF逆转,约半数的OCT上可见到后部玻璃体高反射点及视网膜内高反射灶(表2)。
表2. PIOL的临床特点及临床诊断方法的效能
诊断方面,诊断性玻切获取标本的细胞学检测阳性率约为80%(95% CI [71%-87%]),玻璃体标本IgH重排、IL10>50pg/ml以及IL10/IL6>1的阳性率分别为92% (95% CI [84%-98%])、88%(95% CI [82%-94%])和93% (95% CI [89%-96%])。与之相较,房水检测的创伤更小,相应指标的阳性率更高(IL10>50pg/ml阳性率94% (95% CI [81%-100%]);IL10/IL6>1阳性率98% (95% CI [87%-100%]))。因此,若患者出现PIOL相关征象,临床上考虑PIOL的可能,则应尽早完善房水细胞因子检测,赶在CNS受累前获得准确诊断并开始治疗(表2)。
通过亚组分析发现,CNS是否受累是PIOL预后的决定性因素。CNS受累患者随访期死亡率及复发率明显更高,2年及5年生存率明显更低(表3)。
表3. PIOL患者CNS是否受累的亚组分析
在治疗方面,对于CNS未受累的病例,阻止CNS受累,延缓疾病进程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随访中CNS受累率及2年、5年生存率的结果,起始治疗选择全身化疗联合玻璃体腔化疗药物注射可能获得相对好的预后。此外,现有证据提示联合局部放射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随访期间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表4. 不同治疗策略对CNS未受累PIOL患者的疗效评估
因此,现有证据提示PIOL出现CNS受累后的预后明显更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PIOL预后的关键。房水细胞因子检测应被视为PIOL的一线常规检查。全身化疗联合玻璃体腔化疗药物注射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预后,联合局部放射治疗有望进一步降低随访期间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
赵欣宇,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临床博士后。师从陈有信教授,专注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的诊疗,也对AI在眼底疾病诊疗进行了探索。协助陈有信教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国PCV联盟,组织开展了PCV多中心、观察性登记研究(Start研究),并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宗PCV数据库,收集了可长期随访的PCV患者千余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her Adv Chronic Dis、Retina、Front Oncol、ACTA Ophthal、BRIT J OPHTHALMOL、GRAEF ARCH CLIN EXP、BMJ Open等杂志发表论文25篇,累计影响因子102.47分。博士期间于美国普渡大学交流学习1年。曾获国家奖学金2次。
共同第一作者
程甜甜,北京协和医学院2020级4+4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博士生,专业方向为眼底病学,导师为陈有信教授,致力于生物信息学与眼底病和眼科学交叉融合相关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在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发表SCI论文。曾获校优干奖学金。202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期间曾发表研究型论文,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通讯作者
陈有信,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原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兼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及黄斑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保健分会会长,中国微循环协会眼微循环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近年聚焦PCV与眼科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领衔或合作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PRER、Lancet、Ophthalmology、JAMA Ophthalmology、AJO、BJO、《中华眼科杂志》等杂志发表。
总主编:陈有信
副总主编:赵潺
轮值主编:陈迪
编委:李东辉,张夏,邹绚,李文硕,韩若安,贺峰,卞爱玲,张燕宁,陈哲,孙璐,谢海燕,
翁再虹,王新瑞,曹淼